风从“谷”里来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培养打造“真实的”教育

发布者:虫飞飞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4-18浏览次数:857

      &苍产蝉辫;党委宣传部蒋媛媛

       “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对未来的发展很明确。”陈薇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产物开发与应用专业2018级学生,也是2021年“华星光电订单班”学员。经过三年成长,她已经晋升为公司高级技师。听着陈薇学姐分享成长经历,学妹代佳庆对未来在华星光电工作的日子充满信心。

       华星光电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技术技能人才,合作至今已有6年。

      “专业围绕产业转,课程围绕岗位转。”人才需求是始终是办学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订单式”培养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高质量就业为办学“风向标”,把“出口”看作源头,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做实工学结合促进产教融合,69个招生专业全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66个专业直接对接“中国光谷221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引岗入教,

    “三段式”教学传授真技术

       校企合作要落到实处,工学结合是关键。“真实的生产流程、真实的岗位、真实的项目场景才赋予职业教育学习的有效性。”吴晓红说。

       吴晓红在职教领域已有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技术应用专业负责人。她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坚持做“真实的教育”,岗位群的技能需求如何转变为课程体系一直是她所在教研团队研究的课题。

       寻访光谷领军公司了解市场用人需求,她建议邀请知名光电公司技术专家进校,按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共同梳理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遵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行业公司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开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都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缩短教育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2021年,吴晓红率团队重构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专业,根据岗位群组需要设计了“激光设备制造”“光器件制造”“光电显示制造”3个岗位组的教学矩阵,再把课程分为技能类、知识类、工具类、基础类逐层逐级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教学体系搭建好了,还得有人来实施。在教师队伍的组建上,吴晓红团队经过多次研讨,决定由校企双方混编教学团队,采取“三段式”教学来打造“双师”团队进行混合作战:校内教师主讲知识类课程,公司导师配合实验实训;公司导师主讲工具类课程,校内教师辅助教学;技能类课程则由校企双方老师以“双主讲”实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目标。

       2024年1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互聘协议。根据协议内容,该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将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并有机会参与校内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吴晓红等教师被聘请为高校技术专家,为新学员进行岗前培训。

吴晓红(左一)等教师被武汉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聘为高校技术专家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公司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

       有老专业“打样”在先,新专业启程就是昂首阔步。在“芯联盟”搭建的“立交桥”上,学校2020年设立的集成电路技术专业驶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快车道”。

      “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必然依赖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校企深度融合的意义就于此。”集成电路技术专业负责人杨雁冰介绍,学校于2023年与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集成电路产业学院,以国家和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为牵引,校企共育共享造就大批适应集成电路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从与单个公司签署“订单班”,发展到与产业体系内多个公司共建产业学院订制人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职教经验与优势,加强与产业行业公司合作,实践教学特色鲜明。

       “我们与公司方共同开展专业规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和实习实训,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杨雁冰把这种定制培养描述为“消除模糊的过程”,“定制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建立岗位工作的认知,也可以帮助公司提前培育选拔人才,公司、学校、学生都逐渐看清自己在未来的影像。”

       边做边学,

       在工学结合中练就真功夫

       王昌玮与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结缘,就是从“武汉职院&中信科”移动教学基站组装实训项目开始的。

       了解到这一项目实训的任务全部来自公司的真实订单,王昌玮表现出极大兴趣。接到通知后,他立刻向李雪老师报名。在学校“5G+”产教融合基地工程实训中心,“工程师”王昌玮与同学们穿着工服、佩戴工牌 ,两人一组进行教学型基站组装工作。“公司项目负责人会验收我们完成的订单产物,验收合格后,我们就可以获得一定劳动报酬。”

学生参与“武汉职院&补尘辫;中信科移动生产实践项目”

       2023年春,进入实习阶段的王昌玮代表公司方再次加入这个项目,负责验收实训学生完成的产物。王昌玮表示,在校期间就能了解通讯行业的实际运作和需求,对后来的职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积累,越往后就越能体现出优势”。2023年底,入职仅半年的王昌玮晋升为移动行业信息化事业部主管工程师兼副经理。回忆起那些当在校“工程师”的日子,王昌玮至今仍觉得意犹未尽。

       “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重点。在“做”的过程中完成“学”的积累,是教的目标。在“动手”的实践中形成职业技能,构建经验和知识体系,王昌玮学得很好。与王昌玮一致,集成电路技术专业学生唐得源也是在“做”中练得真功夫,从封装测试到版图设计职业岗位晋级中体现出他在实训中积累的职业优势 。

       封装测试是按照产物型号及功能需求,将通过测试的晶圆进行加工得到独立芯片的过程,是半导体生产流程的最后环节,也是唐得源和程紫良在校内实训中经常拿来练手的作业。“作业都是来自公司的真实项目,我们先练后训,再‘上岗’完成。” 熟练掌握封装测试工艺与技术之后,唐得源就开始向芯片制造的前端追溯,天天泡在实验室里琢磨。

       当问及职业理想,唐得源讲述得委婉朴素,眼神却严肃认真,“当你知道了它是这样子之后,就特别想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拥有什么样知识与技能可以让它变成这样。这是长久训练后才有的愿望。”2024年4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高职组集成电路应用开发赛项成绩揭晓,唐得源获得代表湖北省参加该赛项国赛的资格。

       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里,都详细说明了学生在校内必须完成的实训任务。这些任务大多来源于光谷领军公司的真实项目,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勤学多练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玉壶存冰心,

        在教学相长中显示真性情

       “我们凭什么教学生?”面对教师这个身份,李雪始终保持恭谦,时常反思。尽管,她所在的智能光电技术应用教学团队已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

       面对行业发展与技术革新,李雪认为,教师先要懂得“如何去做一名好学生”,才能当好老师。她带领教师团队积极参与公司调研,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研讨,详细考察其他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认真研究标杆院校的做法和经验,拓宽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路,积极推进跨国交流。她说,“要为学生们谋划一个好前程。”

        在“武汉职院&中信科”移动教学基站组装项目中,李雪就是王昌玮的指导教师。在王昌玮眼中,李雪老师非常严谨,是一个对自己和对学生都“狠”的人。“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怎么才算好?”李雪结合专业技能,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知行合一。“那些‘灵魂拷问’直击人心,令人信服。”王昌玮对李雪老师的教诲充满感激之情。他说,“要像李雪老师那样”是大家的愿望。

集成电路技术专业教师杨雁冰指导学生实训

       恭谦保持学习态度的另一个益处,就是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拥有学生视角。以学生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能预判教学重难点,“在问题那里等着学生”是杨雁冰在教学中一贯的做法。

       唐得源说,在IC设计与制作实训单元中,老师对难点的预判“精准狠”,“吴贻文老师经常和我们扎堆讨论,引导我们分析在训练中出现的失误。”“实训联系的不只是技术技能,还有意志力。”“我们卡壳的时候谢真真老师比我们着急,我们闯关了她比我们还高兴。”……几场实训下来,唐得源和小伙伴们感受丰富。

       面对学生的感谢,杨雁冰也有一番思考,“知识与技能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其实这过程中,学生也给我们开启了一扇门,一扇通往能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门。这个价值丰富了我的人生。”

(审核:喻长春 编辑:娄修明)


武职影像

视频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