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启幕,春风万里。
解读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两个一流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同时,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时代主题下,教育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创新,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组合拳”助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到底会怎么改?着力点和重点在何处?怎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些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每洗一次手,通常要用一瓶矿泉水的水量,怎样在这司空见惯的“浪费”中节约资源呢?浙江大学7名跨学科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发了“空气洗手机”,可以节约原用水量的90%。这个发明设计,在前不久的第二届全球重大挑战峰会上摘得了学生日竞赛单元的唯一金奖。“没有不同专业的同学聚到一起,发挥各自专长一起琢磨,‘空气洗手’这么古怪的想法,只会在饭桌上谈笑而过。”团队成员陈启章说。而这也是浙江大学基于一流学科建设,在学科交叉、创业创新、成果转换上实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
2015年,国家在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上,一系列“组合拳”让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为之一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建设一批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的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等指导意见,为推动一批本科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供了强劲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寒门再难出骄子”“大学毕业生技能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省区甚至同市区办学功能趋同的学校超过叁所”,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成为常态以来,对于教育公平、教育结构体系不均衡、千校一面等内涵发展方面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坎儿”。近些年,各级教育部门根据地方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调整教育政策,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由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做出了许多开创性探索。
高等教育领域由政策治教到依法治教的进程不断加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教育部协同组织相关教育部门深入开展高校评估。同时,编制全国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开展本科教学质量监测,完成92个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国内所有高校章程的核准工作,已经于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随着这项被誉为“大学制宪”工作的推进,高校办学也将全面进入“宪章时代”。高校管理的主体正由政府负责向高校负责的责任主体转变。从教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及体系来看,凡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公权力机关不会直接干预教育事务,其角色多是宏观调控、监督指导、财政诱导等。
闯关“深水区”抢滩人才高地
令学界关注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去年进行了成果发布,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丛书》《国家治理研究丛书》按照不同领域对大国治理、政府治理、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治理展开系统研究。这是高校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教改实践步入“深水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政策得以深入实施,以人才、学科、科研叁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显着,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逐步完善。
在科技部刚刚公布的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有五项成果来自高校。事实证明,中国科研力量正在不断打破基础科学领域原始创新的坚冰。随着教育改革和科研机制创新不断深入,高校协同创新力及科技创新力将如活火山般迅猛喷发。
未来十几年,推动经济发展的“人口数量红利”将转为“人口结构红利”,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代职业教育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知识性、技能型、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更是打破“学历崇拜、轻视技能”的人才怪圈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呼唤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印发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及专业目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衔接。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置98个赛项,吸引1万多名学生参与决赛。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完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的创新行动。
聚合四方之力破解学用壁垒
党的十八大报告有12处用了“区域”一词,并与“发展”“协调”相连用,鲜明地提出了“区域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重要思想。在社会需求和高教改革内在驱动下,本科高校转型议题开始进入公共政策议程,同时,服务转型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基本方向。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上可谓铿锵有力。
以安徽省为例,该省从2008年起就开始探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成立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明确提出集体转型、抱团发展、资源共享。2015年,中德两国总理共同视察合肥学院,也让这所十余年来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地方高校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强校地校企联系,助推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逐步成为共识。目前,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地方职业院校实现生存、发展以及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的重要形式和核心环节。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该校在高等旅游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主动与首都旅游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创建了“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聘请公司董事长、总裁任职,建立了由学校、公司及政府旅游职能部门组成的机构,制定了具体章程,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完善我国创业就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对创新的需求,具有创业意识和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全国高校共开设创业教育课程5030门,同比增加13.9%。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和输送地,也正在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对大部分高校而言,创业教育如何定位,路在何方,怎样评判等都是全新的命题。可喜的是,中国向来不缺乏敢于“破冰”的探索和尝试,在国家战略层次的推动下,高校、政府、公司和行业合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格局正在成形。